就在上周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突然喊话“中国不算发展中国家”,众议院同步通过《中美高校合作限制法案》。 戏剧性的是,这些动作发生在中美敲定新一轮贸易谈判后48小时内——此前三个月,美方曾11次通过外交渠道请求会晤。
这种翻脸速度背后藏着硬核数据:中国2024年一季度GDP增速5.4%碾压美国的1.2%,制造业PMI连续7个月站在荣枯线上方,而美国同期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暴跌至67.3,创下疫情后新低。 更打脸的是,美国商务部悄悄把儿童玩具纳入关税豁免清单,这些玩具90%由中国生产。
美国众议院在5月以266票赞成通过《中美高校合作限制法案》(H.R.10001),明确禁止联邦资金流向与中国国防七校(如哈工大、北航)的合作项目。 该法案生效当天,#图文打卡计划#斯坦福大学校长公开反对:“我们实验室35%的研究员来自中国,切断合作等于摧毁美国半导体研发。 ”
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,2024年前四个月,中国增持美债规模骤降62%,反而狂扫黄金储备至2289吨。 国际清算银行证实,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占比升至4.7%,创历史新高。 与之对比,美元份额跌破58%,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。
贝森特要求取消中国“发展中国家”身份的发言,直接撞上世界银行标准:发达国家需人均GDP超14005美元,而中国2023年人均GDP为13445美元。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,中国医疗支出占GDP6.7%,远低于美国的18.3%。 如果按贝森特的标准,印度(人均GDP 2680美元)的经济总量已超英法,是否也该被踢出发展中国家?
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文件显示,针对中国的301关税实施六年后,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总额不降反增,2023年达到5640亿美元新高。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反击:美国对华出口的大豆、玉米份额从2018年的62%暴跌至2024年的29%,巴西趁机补位拿下51%中国市场。
在新能源战场,中国光伏组件全球市占率突破85%,动力电池装机量占全球63.7%。 美国能源部承认,其本土企业生产一片太阳能板的成本比中国贵47%,导致拜登政府不得不批准豁免东南亚光伏组件关税——而这些组件80%由中国企业生产。
中美高校合作限制法案曝光后,清华大学同步宣布:2024年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中,与美国高校联合申报数量下降73%,转与德国、新加坡机构合作增长215%。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团队统计,过去五年美国人工智能领域顶尖论文中,46%有华人学者参与。
美国劳工部5月报告显示,恢复对华加征关税将导致普通家庭每年多支出1274美元。 沃尔玛、塔吉特等零售巨头联名致信白宫,要求维持儿童玩具、自行车等民生商品的关税豁免。 中国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数据显示,美国用户“免税商品”搜索量一周暴涨340%。
中国商务部最新反制措施中,对进口自美国的丙酸(光伏玻璃关键原料)加征15%关税。 美国化学理事会测算,这将导致其本土光伏企业成本增加22亿美元/年。 与此同时,中国国产丙酸产能将在2024年底达到全球总产能的58%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报告指出,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,全球GDP将在2025年损失1.2万亿美元。 耐人寻味的是,美国贸易代表戴琪5月20日改口称“不寻求与中国脱钩”,而此时中国海关刚扣押了一批价值3.7亿美元的美国转基因玉米——因检出未经批准的MIR162成分。

